本篇文章1634字,读完约4分钟

风景优美的龙门山颜色一直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郊区,山水胜利,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被挖掘在山水相依的峭壁之间。 景区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川水从里面经过,远远望去就像天然的门阙,所以古代被称为“伊阙”。 龙门石窟与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齐名,是中国四个石窟。

“细说洛阳8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

隋炀帝杨广爬过洛阳以北的邙山,远远地看到洛阳以南的伊阙,对他的随从们说。 这不是真正的龙天子入口吗? 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 一位大臣谄媚地回答。 古人不知道,只是在等陛下。 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在洛阳建造隋东都,使皇宫正门正对伊阙。 从此,伊阙被称为人们习性的龙门。

“细说洛阳8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始于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北方不利于统治,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因此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拉开了建造龙门石窟的序幕。 龙门石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等朝,雕塑断断续续长达400年,其中北魏和唐代的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此在龙门所有洞穴中,北魏洞穴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

“细说洛阳8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有笈孔2345个,佛塔70多座。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地方,有古碑文名称,碑文2860多枚,其中古来闻名的龙门二十品和禭良的伊阙佛坛碑,分别是魏碑文和唐楷的典范,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优秀作品。 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里。 各只有2厘米,被称为微雕。

“细说洛阳8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王室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了很大不同的时代风格。 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点,生活气息逐渐浓厚,趋于活跃、清秀、温和。 这些北魏造像,面细、双肩瘦削、胸平,衣纹雕刻采用平直刀法,坚毅朴素。

“细说洛阳8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

北魏时期为了崇尚瘦身为美,佛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唐代人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佛像面容浑圆,肩膀宽阔,胸部隆起,衣纹雕刻采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自北魏优秀以前流传至今,汲取汉族文化,创造出雄健、生动、朴素、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巅峰。

“细说洛阳8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石窟,纵横各30多米。 碑文记载,这个洞穴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凿的,始建于公元675年。 山洞里的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的优越性,脸型丰满,双耳下垂,形态圆满、恬静、温暖、亲切、极其动人。 石窟中间的卢舍那佛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形状丰满,仪表堂堂,衣纹流畅,是一部真正美丽的艺术杰作。

“细说洛阳8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

根据佛经,卢舍那意会光芒四射。 这座佛像,丰颐秀,嘴角微微翘起,呈微笑状,头有点低,呈有点俯视的状态,像一位智慧而慈爱的中年妇女,受人尊敬而无畏。 有评论认为,塑造这座佛像时,将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宽广的内心和典雅的外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她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舍那佛像两侧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婉虔诚,二菩萨和蔼开朗。 天王支撑着宝塔,看起来很壮实。 力士像更加动人,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风凛凛。

“细说洛阳8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

卢舍那佛头发呈波纹状,面容丰满圆润,眉似弯月,眼球慈祥,眼睛半睁,俯视脚下技艺众生,口中露出笑容,展现出内心的和平与安宁。 她的表情隐含神秘,严肃慈祥,慈爱中带威严,威严中带神圣和威武,是神性与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大佛端坐八角带腰莲华座,身体披袈裟,衣纹简洁光滑,背光美丽富有装饰性,主像严谨圆润。

“细说洛阳8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

奉先寺的配置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四天王、二力士和两个供养者。 根据卢舍那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坛记》,是大唐高宗天皇大帝建造的,佛体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 十一尊造像,逐渐变低,形成了众星献月的艺术效果。

“细说洛阳8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

这个浏览会点击越来越多的副本。

来源:零度新闻网

标题:“细说洛阳8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

地址:http://www.0ccn.com//flbly/19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