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78字,读完约5分钟

编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迅速发展的见证,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正确认识、正确比较有效地保护和快速发展传承,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优秀以前传下来的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云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水秀丽,民族众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累了非遗留保护事业的丰富成果。 贯彻文化部《喜迎十九大文脉赞中华》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的通知》精神,云南省文化厅结合实际,制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文化扶贫的非遗传贡献、以前流传的技术振兴、研培计划、 围绕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等非遗弃保护工作和社会参与非遗弃保护情况进行推广报道,集中开展云南非遗弃之美,激发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非遗存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知和参与积极性,依托互联网,在全社会较有效地弘扬中华优秀之前传承于文化之中的浓厚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傣家真善美的追求”

临沧市象足鼓的制作技术,主要传到临翔区繁忙畔街道办事处繁忙令社区、青华村、凤翔街道办事处南屏社区、后寨村、章工作乡勋旺村和博尚镇大勋准村。

临翔区位于滇西南,是临沧市党政机关所在地,东与景东、镇源、景谷相连,南与双江接壤,西连耿马,北接云县,距省会昆明598公里。 临翔区古称勋缅。 从明德5年( 1743年)开始就有土司的建筑。 干隆12年( 1747年)改土归流,称为缅厅。 民国二年( 1913年)改厅设县,称为缅县,1954年改称临沧县,2004年在临沧撤退地设市,临沧县改名为临翔区。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傣家真善美的追求”

傣族是最早在临翔区定居的民族之一,改土归流前的20任长官司中,傣族沿袭了18任,历时300多年。 临翔区10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除南美乡外有傣族居住,全区傣族居住或杂居的自然村99个,其中傣族村12个。

傣族人用大象来表现男性的剽悍性,而且画多个大象的图案来美化生活。 他们模仿大象的脚制作了民族乐器。 这就是大象足鼓。 象足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在宗教仪式和庆典中不可缺少的以前就流传了乐器。 傣族象足鼓作为工具和伴奏乐器,集中体现了傣族乐舞的艺术风格,是傣族男子舞蹈形成的步法、动作、动律、风格的基础。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傣家真善美的追求”

象足鼓的传说

从前,临翔区的南汀河蛟龙犯罪,其流域每年都遭受洪水袭击,傣族先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位傣族青年为了傣族民众的安居乐业,挑战蛟龙,勇敢地与蛟龙搏斗,在村民们的帮助下,杀死了蛟龙,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为了纪念英雄,人们砍下“泡椿”的树,用白象的脚做太鼓的身体,戴上剥下来的蛟龙的皮,打着做好的打击乐器“鼓”,敲着“鼓”安慰英雄,庆祝天下太平。 由于太鼓的形状来源于白象足,人们把这个“太鼓”称为“象足鼓”。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傣家真善美的追求”

象足鼓制作的工具和流程

主要工具

锯、锤子、斧头、小刀、钚、刀片、凿子、钻头、锥体等。

主要过程

1、选用材料:通常为山茶树、柳树、云槐树、刺参树、攀枝花树、牛声管树等几类,树木必须在农历八月砍伐。 那个时期的竹木质量很好,不容易被虫子吃掉,不容易裂开,把树砍了再阴干。

2、开工仪式:在进行象足鼓制作前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办,举行祭龙树、祭天官、祭水官、祭军事神、祭安龙、祭寨心、祭魂神、祭佛祖等祭祀活动。

3、下料:鼓长和鼓面直径的比例掌握在5:2之间。 鼓上中下三部分的尺度通常为4:2:4。 太鼓的直径通常比太鼓的脚的直径小2~6厘米。

4、制作象脚鼓:制作象脚鼓的步骤分为内部镂空空打磨、外部切磨、吉祥物雕刻、鼓面蒙制、彩色装饰等。

内部拔空打磨:先拔空太鼓腿,再拔空太鼓头,最后拔空太鼓头、粗细不能超过鼓端鼓腰 内部拔模空结束后进行打磨。

外部铆接打磨:将滚筒外部铆接成所需的尺寸及形状后打磨。

图案雕刻:在太鼓的腰部和下部雕刻吉祥物,图案有花卉、大象、笨蛋、蝴蝶、龙、凤、蝙蝠等,按照傣族以前流传的技术进行绘画和雕刻。

制作太鼓皮:太鼓皮和乐队的选材用牛皮,鼓声与牛皮质量有很大关系,一律用上等黄色牛皮,选用牛结实的皮最好。 鼓皮绷好,吉祥物雕刻完毕,精心打磨。

彩色绘画装饰:用红、黄、绿、黑、白等各色油漆将太鼓的身体和太鼓的图案上色,用最后上清的光进行油漆。

5、竣工仪式:象足鼓制作完毕后,可在佛塔前、老缅树下、佛寺做礼拜后,将象足鼓交给鼓手采用。 从选择树木到制作大约需要3~4个月。

在传授临翔区象足鼓制造技术的傣族村社6家公司中,象足鼓制造艺人约20人。 其中养老金传诗于年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代表传承人。 年5月,临翔区“傣族象脚鼓手表演”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傣家真善美的追求”

临翔区傣族象足鼓制作工艺是集木工雕刻、彩绘、制革、美术等多种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手工艺术,体积中等、轻便实用,具有鲜明的地域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象足鼓因鼓身如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泰剧伴奏,集宗教和娱乐功能于一体,是傣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大象足鼓舞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具特色的群众性舞蹈。 在农历新年的“泼水节”、“关门节”、大经节、立幡杆节、“追幡杆节”等祭祀活动和结婚、建房等庆祝活动中,必须进行鼓舞人心的表演。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傣家真善美的追求”

现在,象足鼓舞活动不仅局限于祭祀和祭祀,还融入了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并创造了传递文化的较为有效的载体,影响着傣族社会道德伦理、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音乐、舞蹈、服饰等多方面的文化传播,创造和丰富了傣族的文化内涵。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傣家真善美的追求”

资料来源:临沧市文化馆

来源:零度新闻网

标题:“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傣家真善美的追求”

地址:http://www.0ccn.com//flbly/2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