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39字,读完约8分钟

伴随着新中国64年的铿锵节拍,一切从城市的外在形式到内在内涵,从市民的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经历了时代变迁的洗礼。经济的力量推动着社会前进,但它也悄悄地打开了我们的眼睛。

今天,无论你站在哪个高楼俯瞰新街口商业区,你的视角都会改变,你的心情也会不同,但你一定会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记忆和现实重叠,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发展的重量。从老店的繁荣到商业综合体的繁荣;从百货商店柜台前的拥挤到网上购物鼠标点击的普及;从实体经济的规模扩张到虚拟经济的模式延伸,从经济形态和经济行为的变化,勾勒出动态发展的轨迹。

站在窗前看着风景,我们品味着时代的变迁,感受着幸福的脉搏。

[切片1]

看看同一地区的变化

二十年前,新街口地区东北角的那栋楼相当于金陵饭店,现在变成了德姬。

新街口的西北角现在是著名的基德广场。二三十年前,从长江路口到中山东路口数百米的地方有李顺昌、大三元、环球摄影、百花书店和胜利电影院

1987年,19岁的仲强从南京服装学校毕业,进入李顺昌洋服店当学徒。他正赶上老字号聚集的商业街的繁荣,目睹老字号的搬迁、流失和衰落。

在云南路5号,记者看到了李顺昌两家店的总经理仲强。在一个30-40平方米的商店里,店员正在测量一个外国人。

从长江路口开始,耀生毛织的仲强、茂林食品店、胜利电影院、李顺昌、长江百货、冠生园、南京照相馆、大三元、百花书店回忆起近30年前,有些店铺的位置记不清了,但我记得当时的繁华。

在那些日子里,它是多么繁荣啊!它在早上8: 30开门,但是在门打开之前,外面已经排起了长队。订购一套西装至少需要六七个月。收银员用头顶上的钢丝连接柜台。售货员卖完货后,他把钞票夹在夹子上,对着收银员大喊,伸出手臂,夹子沿着钢丝滑动。当有很多人的时候,夹在钢丝绳上的声音到处都是。看电影不容易。电影院太少了,所以你根本买不到电影票。街上挤满了拿钱问是否有票的人。那时,国庆节那天,商店很拥挤。当时新街口最热闹的地方是新百购物中心北门东侧,因为那里有南京最大的公厕。在假日,长长的队伍在三层楼外。钟强笑着说道。

《新华日报》:新街口, 时代变迁的一扇窗口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不管一个商业区如何变化,总会有一些东西保持不变:商店就是形式,保持不变的是商业区的繁荣。

近年来,基德广场聚集了国际一线品牌,包括服装、箱包、珠宝、超市、餐厅和电影院。每个周末和假日,广场一期地下一层都会有一个肩并肩的景观,入口爬上楼梯,迎面而来。繁荣是基德广场的一个热门景观:在七楼,电影院的售票处总是排着长队,对面的南京大排档前总是有人在排队。服务员向客人打招呼,不停地翻着身打电话。

《新华日报》:新街口, 时代变迁的一扇窗口

改变的是品牌,但保持不变的是高端氛围。过去,在李顺昌,普通人要花三个月的工资才能做出一套普通的西装。如今,在基德广场买一个经典的香奈儿包通常要花费白领半年的工资。

李顺昌西服店创建于1904年,是南京20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西服店。当时,南京的军政要人和外国使领馆官员都是常客。当你去耀盛买羊毛的时候,你没有钱和票,但是你必须请人去找关系。仲强说:“我们都在同一条街上做生意,所以我们总是帮朋友和亲戚的忙。

时代发展太快,现在年轻人更喜欢国际品牌。仲强的情感正是基德广场的高端定位。吕、爱马仕和都在这里。商店招牌上几乎没有汉字,其中许多是年轻人熟悉的英文招牌;在这里,工作人员穿着深色西装,耳朵上挂着会说话的耳机,穿梭于购物中心之间,而身着礼服、在奢华环境中弹奏悠扬钢琴音乐的年轻女孩,是基德广场带给消费者的最大感受。

《新华日报》:新街口, 时代变迁的一扇窗口

曾经高端,现在远离繁荣。2002年,李顺昌和周围的老品牌被搬迁。仲强说,我们3层1200平方米的商店只换钱,但没有换基德广场200平方米的店面。南京开始保护老品牌。然而,在他看来,过去的荣耀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有些地方可以聚集人气和财富,如果他们离开了,未来就很难说了。

[切片2]

看看同一个人的变化

全新的外观。

20世纪80年代的新百货店。

对国家的盛大庆祝就是对家庭的小小庆祝。在十月,当夏天和秋天适当地改变时,买新衣服是人们消费的主要焦点。新街口新百店是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第一家大型国有百货商店,至今已走过61个春秋。新百市委书记朱爱华于1981年加入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翻出了几张照片,并与记者分享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朱爱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针织柜台。1981年国庆节,商场购买了一批出口国内市场的白色绣花毛衣,款式、颜色、图案统一。正是这三个统一引发了南京的抢购潮。

消费者从未见过如此漂亮的款式和图案,他们相互告知,竞相购买。朱爱华说,这件毛衣是当时南京最美的毛衣,它太紧了,需要信任关系,想办法。此外,直到1995年前后,在这个繁忙的商业区,好产品吸引人们抢购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人们穿衣服和碰撞衬衫的现象更为普遍。

在抢购的背后,实际上是商品和好产品的短缺。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定生产和销售使商品的种类和形式相对固定,人们的口袋鼓了起来,但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我记得波司登第一次推出羽绒服的时候,它们在街上很受欢迎,一个模特在全国能卖40万到50万件,这很正常。1992年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商品逐渐丰富,符合时尚潮流,呼应国际消费,呈现出多品种、小批量的快速发展趋势,满足了个性化消费需求。

《新华日报》:新街口, 时代变迁的一扇窗口

翻看旧照片。在布柜台,普通人正在测量他们的身高,准备买布回家做新衣服。旁边是缝纫纽扣柜台,那里也挤满了人,而当年出现在专业商店里的日化、家用电器和沙发等产品都挤满了新百柜台。

那时,它是一家百货商店,应有尽有。朱爱华表示,这种先与价格比较,再与质量比较的小而全面的购物模式难以为继,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塑造。精细化、专业化经营成为必然,新百逐渐转型,以纺织服装为主业,剥离家电、家电等门类。

以服装产品为主的购物中心也在深化细分。1995年以前,新街口地区唯一的大型商业建筑是新百和中环,位置相似。不管怎样,竞争并不激烈。朱爱华说,从那以后,位于中高档的金鹰国际、东方商城、基德广场、面向年轻人的海洋百货都进驻了这个繁华的商业区,促销大战已经打响。

过去,新百对面有许多小吃店。大阳百货等商家搬进来后,小吃店都关门了,普通人去新街口购物很不方便。当他们累的时候,他们甚至没有地方吃饭。目前,新食品广场一楼是家具、日化店和员工自行车停放处。朱爱华说,2002年,新百率先在南京的一栋大楼里提供餐饮和购物服务。第一个进入美食广场的人是饺子阿姨和鸭血余味的粉丝。2007年,新百利用新楼竣工的契机,将美食广场翻了一番,腾出8楼办公区用于餐饮,全国餐饮品牌纷纷进入。

《新华日报》:新街口, 时代变迁的一扇窗口

中国在1999年国庆节开始了黄金周。从那以后,富裕和无所事事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仅仅买东西。实体百货业开始向综合体转型,具有吃、喝、玩、买功能的销售产品相继出现。受楼层结构的限制,新百只是迎合,而万达广场、水友城、岳红等业态丰富了很多,消费者有了更强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切片3]

看看同一个企业的变化

在南京工作的李宇从苏宁乐购订购了一台液晶电视机,并把它送给了他在Xi的父母。网上买电视可靠吗?老人和老妇人谁有疑问,在参观实体店和比较价格后,放心了。

9月30日,无锡苏宁广场开业。这是苏宁在中国首家以购物中心形式出现的实体店。来自selling/きだよよ0/,Suning是国内零售业中变化最快的企业之一。

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动苏宁的转型,苏宁的转型也引导着消费需求的升级。零售业从事商品流通服务,转型应从提高流通效率和满足顾客个人需求入手。未来,我们将向消费者的口袋和客厅开放我们的商店。苏宁董事长张说。

1993年,苏宁打败了南京的几家大型国有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空经销商。在此期间,for/きだよきだよきだよきだだよききだだ

来源:零度新闻网

标题:《新华日报》:新街口, 时代变迁的一扇窗口

地址:http://www.0ccn.com//flbxw/1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