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68字,读完约6分钟

淇县黄洞乡对寺窑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 从明洪武6年( 1373年)开始,相继举行了10多次大规模移民,大量山西移民移居中原地区,由此有对寺窑村 这个古村在历史上避免了多次战乱,现在由于特殊的地形和风景受到游客的欢迎 走吧,和记者一起进村玩吧! ▲对寺窑村全景 村名来源5月27日,记者来到淇县黄洞乡西南部的对寺窑村,在村子里看到了寺庙 该村党支部书记徐振国对记者说,该庙位于明朝时期,原址在现在的村委大院,当年建设村委大院时,村民们把这座庙移到了现在的地方。 “对寺窑村本来就是碉臼(薄duì; jiù; 窑村、寺院村、村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有人说与寺院有关,也有人说与碉臼有关。 两种说法都可以追溯到痕迹 “徐振国说,这个村子本来管辖里沟、小西沟、小东沟等9个自然村,现在只管辖对寺窑、下对寺窑、烟沟、土岭4个自然村。 其中上对寺窑村位于西坡,下对寺窑村位于东坡,两个自然村相距半里,遥相呼应 ▲村里随处可见的碉臼 有人说寺窑村以前为什么被称为碉臼窑村,因为那个村的地形像碉臼,也有人说是因为那个村的碉臼很多。 清光绪年间写的《淇县地图说》中记载着“上下碉臼窑:城西北五十里、户二十四、口百、南北都是高山”。 “有人说对寺窑村原来被称为对寺院村是因为有两个相对的寺院 根据有关部门的考证,上和下对寺窑村有寺院,该村地形像碉臼窑,寺院村逐渐发展成对寺窑村 据乞雨传说,寺窑村总是离不开碉臼和寺庙 明代各地寺院林立,根据史料,淇县历史上建有关帝庙、普济寺、土地庙、玄帝庙、城隍庙等寺院。 代代相传于寺窑村的村民,先人们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处理了衣食住行的问题后,开始建造寺庙祈祷上帝保佑。 “下对寺窑村原来有两个房间大小的玉帝庙 “徐振国听过祖父的话。 玉帝庙清朝时期香火绝顶,这座庙奇怪地说:“求雨得雨”。 据说清朝时好几个月没下雨,寺窑村的河干涸,井底了。 在大家有困难的时候,村里的老人想起来了,小时候听长辈说,村里遭受了很大的干旱,村民们来玉帝庙求雨。 所以,全村的男女老少晚上来玉帝庙求雨,可惜那天没有下雨,村民们连续两个晚上去寺庙求雨,第三天,突然下起雨来了 上面的寺院窑村清末有菩萨庙,被文案开头提到的村民移修的庙就是这个菩萨庙 碉臼有趣的故事▲村内的房子多是石头房间 寺窑村多为石室、石叠路、石阶和碉臼 碉臼用于为数不多的糙米、杂粮、米粉、面粉,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产生了很多感兴趣的故事。 上寺窑村主要有段、刘、李、张等姓,下对寺窑村主要有段、王、李、孟等姓 据传,上对寺窑村本来就有闲姓的人,但后来不得不移居大西沟村。 “怕碉臼把‘盐’磨碎,怕段姓的村民‘断’盐” 大西沟村吃水不方便,村民多次邀请关姓居民进村居住,但他死活不敢回村,最后搬到了小西沟村 到目前为止,小西沟村只住着这个闲姓的村民 站在高处,寺窑村还是看起来像碉臼。 由于特殊的地形,这个村庄在历史上避免了多次战乱。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略黄洞乡一带,是离对寺窑村十里的西掌村被日军侵略,但对寺窑村从未来到过日军。 这与对寺窑村的地形有关 “当时,先人们移居这里后,害怕遭受战争之苦,建造房屋时要非常注意,根据人的选择要盖房子。 村子里不修路。 另外,加上碉臼形的地形,别人通过山时,很少发现寺窑村。 “徐振国说,得到了天独厚的地理特征,让寺窑村逃脱了多次战乱。 抗日战争时,对寺窑村位于深山里,进出村庄的路都是曲折的小路,日军认为这是当地农户进山打猎的小路,对寺窑村就这样逃走了。 革命旧址是寺窑村现在的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村民们翻修了房子,但基础依然原始 村里的刘家大院不仅是古香古色,也是革命的旧址 1943年7月,淇县第一个体民政权淇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当时革命根据地分为三个区,其中一个包括对寺窑村 那年10月,中国共产党淇县县委成立,事务所设在寺窑村刘家大院东院内 1944年3月,淇县和汤阴合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淇汤县委员会,搬到西掌村执行事务 刘家大院是新中国成立前去寺窑村大户刘作贵的宅邸,现在留下来了 该院建于民国二十四年( 1935年),分为东院和西院,均为三间二层楼、硬山选峰、布瓦观顶式建筑 西院是那一年主人的主院,建设得比较讲究,分两部分入院,建设高门楼,门楼有木质雕刻的花,屋顶有砖装饰。 东院是客院,面积相对较小,但影壁、石雕的门额也非常美 这家医院的两座宅邸建筑都是下石上砖,有近50米高的石头基础,这也是足够牢固的第一原因 “那年建这个花园的时候,村里的劳动力来工作了,村民们用肩扛的方法收集石头建花园,打基础就花了半年时间。 徐振国表示,中国共产党淇县委员会在这里工作时,留下了“红心”“治安条例墙”等革命遗迹。 土地改革时,刘家大院被分成几个村民住 现在的刘家大院还住着两家村民,室内很多装饰都原封不动 “我们村的‘红色基因’很强大,当时县委在我们村,村里很多年轻人入伍或当民兵。 “据寺窑村71岁的村民段民堂介绍,寺窑村在战争中牺牲的村民有11人,残疾军人近20人。 其中,村民魏汉拒绝被敌人拖着投降,敌人砍掉了他的头,把他的尸体扔进河里,他二十多岁时死了。 村民段水群是部队的司务长,被敌人剥皮威胁,但拒绝投降,牺牲时只有20岁。 村民王喜兰为了保护共产党员中枪受伤…“红色基因”在对寺窑村传承,现在该村有285人,其中退役军人近80人 古村的新面貌除了革命遗迹和古民居外,寺窑村的自然风景也很有特色 这个村子有一座高约80米的狗头一样的山,“狗尾”是卫辉,很多游客开车来看“狗头” 上对寺窑村有树龄约90年的流苏树,全市只有这一棵,据说到了4月流苏树上就会开白花,村民称之为“4月雪”,游客们争相前来拍照。 “对寺窑村年被明确为省级贫困村,年摆脱贫困摘下帽子 近年来由于扶贫政策的支持,村子里有自来水、路灯、水泥路、卫生室、文化广场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也迅速发展,村容村的面貌大幅度改善,村民收入也提高了 进一步制作和建设寺庙遗迹、古村、民俗小院等文化名片,传承和迅速发展这个古村。 ”这个村子的驻村第一书记杨庆雷说 资料来源:沆河晨报责任:朱迪统一:匡丽娜总值班:霍海监制:李宏庆点击图片下载掌尚鹤壁手机客户端原标题:《你见过碉臼吗? 鹤壁这个古村无处不在,《4月雪》和这些传说》在阅览原文

来源:零度新闻网

标题:热门:你见过碓臼吗?鹤壁这个古村随处可见,还有“4月雪”和这些传说

地址:http://www.0ccn.com//flbxw/16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