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481字,读完约16分钟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 汉代建城以来,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变动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昌从边远小城迅速发展为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说到历史地位,南昌似乎不容小觑:东晋苏峻,祖约之乱后,温岭主张迁都豫章。 南朝时江州迁到了这里,五代十国时代,南唐之都又迁到了这里……。 但是南昌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不稳定,东晋温岭的主张最终被王导阻止死亡,南朝时的江州在豫章。 南唐在南昌建都的影响是历史上洛阳、开封、南京等古都无法比拟的 不禁感慨,现在的南昌人杰地灵,为什么历史上和帝王气只有一半缘分? 为什么南昌占地利,却不能迎来天日? 追溯南唐建都南昌的始祖,我们也许能从中找到一点答案 秋月苦早落豫章山南昌城基于西汉初年,但根据考古调查,现在南昌市有多个类似樟树吴城遗迹(江西省国内大规模商代中晚期都邑遗迹)的商周遗迹,这些遗迹是商周期南昌不是无人居住的野蛮之地,现在南昌市青山湖吗 商周期南昌古代居民集中分布图(作者制,参考底图来自谷歌地图)春秋时代的江西省是“楚尾吴头”之地,综合《史记》、《通典》、《文献通考》及考古实证等文献资料,西周时代,今江西地区大部分地区越界 春秋中期以后,楚国逐渐向鄱阳湖流域扩大势力,南昌直到这时才成为楚国的东境 1976年,考古学家在南昌新建的大塘赤岸山战国遗迹中发现了铁斧范,表明南昌地区在战国时代生产力实现了质量的飞跃,进入了铁器时代。 统一秦六国后,没有在江西省设立郡,但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对百越地区(现在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等大部分地区)展开军事行动,南昌一带成为秦朝兵力动员、集结的重要区域之一。 前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初平垓下之战后,豫章郡开始成立。 其郡治位于南昌县,汉景帝3年(前155年),吴楚七国被平定后,南昌成为当时豫章郡十八县的首位。 豫章郡治的南昌城到底是谁建的,现在有很多说法 流传最广的是灌婴城,据说灌婴是以汉高祖的生命驻扎南昌,构筑了“灌婴城”,记载在《史记灌婴传》和雷次宗的《豫章记》中。 但《史记高祖功臣侯名单堂邑侯陈婴》和《汉书高惠高后孝文侯名单堂邑安侯陈婴》中都记载了“定豫章”者陈婴 宋代和时代在《宾退录章贡志》中考证了这一说法,《陈婴筑城说》又风靡一时 此外,(雍正)《江西通志》引用了《南昌耆旧记》,灌婴命下属的章文负责汉代南昌城的修筑。 近年来,根据《罗珠肇基豫章罗氏考略》等文献,提出了《罗珠筑城说》,南昌城的建设又有准备另说的学者 各种说法有道理,意见不一致,但正好反映了南昌城的建设,聚集了当时各方的力量 灌婴和陈婴可能是裁军事务,城堡建设无暇,所以实际建设应该是由章文、罗珠等主办完成的。 “南昌”这个地名的由来是,在筑城时,建设者取“昌大南疆”“南方兴盛”的意思,把新城命名为“南昌”,作为豫章郡治所 但随着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研究的进展,一些学者指出南昌的名字可能与海昏侯刘贺有关。 根据近年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考古学家从出土的灯具、漆器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南昌”文字,因此海昏侯刘贺到目前为止,将山东昌邑的封地称为“北昌邑”,废帝后居住的新封地称为“南昌邑” 但《水经注》记载了“汉高祖6年(前201年),灌婴定豫章置南昌县” “民国二十四年的《南昌县志》也记载了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豫章为汉郡、领县十八、初南昌、隶扬州部”。 两个文献中“南昌”两个字的出现,比海昏侯刘贺的生活年代早,但这两个文献是成书的年代,其实比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年代晚 “南昌”这个地名的由来至今仍受到质疑 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确认“南昌”这个地名出现在西汉时代 汉代南昌城规模比较小,南门、松阳门、西皐门、昌门、东北两面分别有东门和北门6门 城堡整体周围只有10里、81步,城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连接6扇门的城墙也是用夯土建成的 汉代南昌城的大致位置示意图(作者制,参考底图来自谷歌地图)一般认为汉代南昌城的方位现在位于南昌城东南湖坊镇黄城寺一带 彭平凡和卢星等老一代学者有这样的看法 但是,近年来,《南昌古城所在地考证》(应宗强)、《明清南昌城复原研究》(吕方琦)等文认为汉代南昌城现在位于南昌城老城区内,大致位于东湖、西至抚河、北至叠山道和顿子塘一带、南缘孺子亭公园。 这些学者认为,另一方面汉代南昌城门的数量和命名结构等与近代一致,两者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另一方面,根据南昌周边汉墓所在山水形势的评价,汉代城所在地和墓葬在这个观点上对应关系更合理 联系《水经注》和《豫章记》的记载,笔者也认为古代南昌城自汉代以来一体化继承应该发展迅速,而不是后来魏晋时代选择了别的新住所建设的。 经过两汉、东吴五百多年的迅速发展,东晋时豫章城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 东晋太元( 371-372年)年间,豫章太守范宁进一步扩大豫章城规模,并设置东北、西北二门,对皐门、松阳门形成了八门眺望的城市结构。 当时南昌人口持续增加,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平原成为当时南方重要的粮食产地 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萧梁(南朝梁)时位于南昌的豫章仓是全国的大粮仓之一 开皇9年( 589年),隋文帝灭陈后,在元陈朝控制的江州管区将豫章郡设在罢工洪州( 607年回归豫章郡),南昌也起了“洪州”和“洪城”的名字 之后的唐朝,这个城市在武德5年( 622年)、干元年( 758年)从豫章两次改称洪州 洪都说,大府的上幕名贤从唐代开始,南昌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进入高速公路 首先是城市规模的扩大 唐贞观10年( 637年),南昌城开始了唐代的第一次扩张,但在这次扩张中,城墙的材料从土石变成了青天砖 此后,历代南昌城在唐城区的基础上迅速发展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洪州都督李景嘉继续修建洪州城,全镇周围有8扇门,城门的题额由当时的书法家徐浩撰写 元和(日本) 4年(公元809年),韦丹任洪都注意使后,城内的民居为毛竹构造,认为容易着火,改建瓦房,开设南市和北市等3个城市,进行了新的扩建 据明万历本《新修南昌府志》报道,韦丹修复了南昌城的东北角,当时南昌城开的城门达16座,周围达到20多里,比汉初南昌城扩大了4倍。 对旧南昌人来说,韦丹的名字不得而知,今天南昌市老城区英雄大桥以东的赞江堤防——富大有堤,即在韦丹增修南昌城建设时。 人民为了感谢和纪念,称这个堤坝为“韦公堤”,但解放后变成了现名 其次南昌的工商业在这个时期逐渐繁荣起来 唐代洪州城是江西省乃至长江中游地区的商业中心,具有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的比较好的条件 这里不仅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商业、制造业也迅速发展水平极高 例如,在青瓷、漆器、铜器制造、纺织、造船、金银器生产方面,水平都很高 另一方面,洪州位于长江中游,水陆四路,具有“连巴上越”、“荆楚引瓯”的地理特征 特别是开元年间,张九龄开通大岭后,海外和岭南货物大多由广州越大岭越过南昌,从南昌运输到各地,南昌成为国内外贸易的商埠 唐末,淮南节制使杨行密经过一系列军阀混战,建立了以扬州为中心的淮南地方割据政权 天复2年( 902年),杨行密被吴王封为 天佑二年( 906年),杨行密的继承人杨渥攻占洪州,南昌并入杨氏的统治(即吴和南唐的前身) 杨政权于937年被李暎(改名养父徐知诰)的南唐政权取代了 943年李261去世后,儿子李298继承王位,因为元宗,历史被称为南唐中主。 李氏执政前期,南唐疆域达到全盛,但好景不长,北方中原的后周政权迅速兴起,从保大11年到交泰元年之间( 955年到958年),多次攻击南唐,保大12年( 956年)东都江都府(今江苏扬州)也沦陷。 958年,南唐献出江北之地,后周为正朔,用其纪年,必须删除国号,李导演改称“江南国主” 面对这种危机情况,李必须考虑迁都,他曾经与群论协商,认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和后周军只有一江之隔,位于长江下游,如果后周军顺流攻击金陵,南唐即使关闭, 请其他诸侯来救援,怕退敌,这些诸侯自重,成为刘裕(南朝宋建设者)、陈霸先(南朝陈建设者)之流 他认为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是转移到豫章,保护上游 但是,群臣中除了枢密院表示赞成外,其余都表示反对,李推朝臣的压力,还是反复实施了迁都计划。 99年11月,他把洪州改为南昌府,成为南都 从南唐自立国开始,一直维持着两都制的政治中心结构 东京都江都府沦陷前,与江宁府(金陵)并列为南唐东西两都 可以看出,东京都沦陷后,南昌升为南都,江宁府的都没有被废弃,南唐意维持着东、南两都的建设和结构 灵槎思浩摇老鹤忆崆峒李甃为什么是钟意南昌? 客观来看,洪州位于长江中游,南唐疆域腹地,军事地理形势相对优越,需要从金陵到洪州,回溯长江,只有经过彭格湖(今鄱阳湖)进入赣水才能到达,与金陵相比,更安全,对战术防御 以南昌为基地,培养精锐,乘机行动,借助长江中游的有利,发挥水军特点,徐图中兴,不失上选 主观上看,李在庐山开过第一座禅院读书,庐山之情有自己的表,决定南昌,容易访问庐山,心中也是慰藉 庐山风景(作者拍摄)北宋建隆二年( 961年)二月,李琻带领南唐朝臣开始迁往南昌,留下太子李从嘉(后改名李琘)在金陵监国 南唐政府的主要机构转移到了南昌,负责军事的枢密院还留着金陵,负责枢密院的左仆人也在金陵工作 在军事防御中,可见金陵还是北宋防御江南渡犯的军事要冲 然后其他百官转移到南昌,包括禁军 在搬到南昌的路上,李琻在庐山巡游,北宋陈舜允在《庐山记》中对景点作了更详细的记载 南唐迁都南昌是李琻在危急中作出的匆忙决定,南唐政府没有足够的时间扩张南昌市、府雅等。 南昌城当时的规模很难满足百官群臣的办公和居住诉求 据《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南昌)城下町狭窄,宫府营庖,十不允许一二,力量角色频繁,但没有任何技巧,群臣昼夜思归。 唐主后悔愤怒,试图惩罚阴谋者 枢密院副使,在事件中的唐镐发病死亡 “迁都南昌后,窘迫的现实环境加深了本来不赞成迁都的群臣的抵触感,李琻自己也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支持迁都的唯一枢密院副使、事件中的唐镐因病去世了。 担心和忧郁中的李琻,经常向北叹气,作诗感慨。 “灵槎思浩摇,老鹤忆崆峒” “北宋建隆二年( 961年)六月底,郁郁寡欢的李璐在长春殿病逝,46岁。 关于长春殿的位置,据学者张启予考证,位于中山路东段,东至八一大街西侧,西至东湖,南至中山路,北至中山路,北至上营坊,即今南昌市保育院的位置在当时长春殿所在地 南唐南昌城的大致位置和长春殿的位置示意图(作者制,安德烈来自谷歌地图)李琻去世时,他说:“亲书遗令,西山(今南昌新建西山),累土几尺成墓。” 而且儿子李煜在李煜去世后位于金陵 这一年7月,李不忍将父亲埋葬在异乡南昌西山,迎接遗体,几个月后埋葬在金陵附近的顺陵 之后,南昌府不再是南唐政府常驻的都城,文武百官和政府机关等转移到了金陵 但是,在南唐后期,南昌府依然作为南都与金陵并存 青山毕竟东流去南唐迁都南昌不到半年,因为人去政情,草完了 根据历史记载,南昌城很窄,宫室简陋,气候湿热,南唐君臣相继回到金陵 但是,据明万历《新修南昌府志》记载,当时南昌城的规模与《南唐国史》中记载的金陵城的规模相等,不太小 唐末的金陵频率被节镇混战破坏和修复,但盛唐时的繁华已经消失了 南昌不能比较有效地承担南唐都的重任,基本上处于地缘影响、经济实力、交通辐射的极限 自古以来,长江上游地区很少在军阀混战中占有特征,在三国时狸亭战役中蜀汉败于孙吴,在东晋时王敦之乱和杨吴时期,金陵住在掌握重兵的徐知问,最终受制于辅政扬州的徐知诘,在上游所谓顺流进攻 理由是长江下游的冲击地带和太湖平原是南方比较早发达的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高于上游。 六朝以来,金陵一带一直是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东晋以来向南迁徙的中原士族和当地的江东士族,金陵一带建立了盘根错节关系,出现了巨大的门阀集团,江东地区在政治、经济、人力资源方面具有特点 门阀政治在隋唐后受到科举制的冲击,但当时科举制的采用规模有限,地方民居势力依然可以影响地方政治 南唐群臣反对迁都,不想离开金陵不仅因为醉生梦死,而且因为很多纷杂的社会关系,不想被连根拔起 王阁(作者摄影)从交通辐射来看,王博《滕王阁序》是“拥有领三江和五湖,控制蛮荆并和瓯越”的千古名文,称赞南昌地理位置优越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南昌交通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大运河连通长江干流,经鄱阳湖进入赣江水系,追溯赣江到达章水上游大隈岭,越过梅关到达广东南雄后进入珠江水系。 南昌当时在这条“京广通道”上。 在唐、元、明等大统一时期,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集散港,与长安、北京等政治中心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南昌是这南北黄金水道不可迂回的节点,也分享了贸易繁荣带来的红利。 但是南唐时期,南昌水运中转枢纽的特点和商贸中心的特点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因为唐末以来的节镇割据,各地依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贸易的诉求不大,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个南北水运通道被不同的政权割据 另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盛行于宋元时代,唐五代沿岸港口和内陆地区的贸易规模还有限 从南唐的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其国内的黄金物流交通线不是依靠连接广州和大洋的大运河赞江南北通道,而是东西方向的长江中下游干流通道 南昌昙花出现的南都岁月,随着南唐的覆灭沉入了历史长河 短暂的南都时代,例如过目云烟,没有给南昌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带来实质性的增长 975年,北宋军队攻占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南唐灭亡,南昌回到北宋管辖区,成为北宋江南西路的首府 之后,宋代民间商业的繁荣、文教科举的迅速发展和景德镇瓷器的营销等因素使南昌进入了繁荣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 后主李煜形容枯槁地写道。 “我能为你担心多少? 恰似江春水向东流”千古绝笔之时,千里之外怀抱赞水江流的南昌,岁月占一角,静静地等待着真正属于它的迅速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1.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2.(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3.(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4.(北魏)英道元著,陈桥站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年 5.(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6.(唐)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7.(北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8.(北宋)欧阳修:《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9.(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年 10.(北宋)马令,(南宋)陆游著,胡阿祥注:《南唐书(两种)》,南京出版社,年 11.(南宋)赵与时《宾退录》,《宋元笔记本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南宋)李89《续资治通鉴长篇》,中华书局,2004年 13.(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年 14.(元)马端临:《文献统一考试》,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15 .《江西省/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影印版,树木文献出版社,1990年 16 .《(民国二十四年)江西省南昌县志》复印件版,(台北)成文出版有限企业,1970年 17 .邹劲风:《南唐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 .吕星、徐智范、温乐平:《江西通史秦汉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9 .陈金凤:《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 .彭凡凡:《古代南昌城变迁与快速发展概要》,《江西省历史文物》1980年第一期 21 .彭凡凡:《关于古代南昌城的变迁与快速发展》,《南方文物》1995年第4期 22 .胡耀飞:“据上游制造根本:南唐迁都南昌府考”,“中国古都研究(第28届)” 23 .周庆彰:《五代时代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 24 .吕方琦:《明清南昌城复原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25 .应宗强:《南昌古城所在地考证(原<; 南昌城迁考>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零度新闻网

标题:热门:南昌城记①︱南唐建都南昌的努力因何而失败?

地址:http://www.0ccn.com//flbxw/17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