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28字,读完约8分钟

北京,10月17日,中国之星(编辑张妮)自行车在街上随处可见,人们出门不用带钱包也不用付现金,中国人在家里能买到的商品越来越多,出国旅游也变得司空见惯...在过去的五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这种“中国的变化”也让许多外国人感到有点“不可思议”

金凯(左二)生活照。受访者提供了照片。

每天骑自行车和分享自行车的感觉真好!

-金凯,德国可持续城市化、交通和能源国际合作署主任

来自德国的金凯现在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很长时间。在与中国打交道20多年后,她告诉边肖,她对中国社会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印象深刻。

金凯对中国的热爱也始于他的年轻。因为她小时候在外语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天赋,金凯的父母把她送到了一所语言专业的特殊学校,在那里她学习了许多外语,并在16岁时开始接触汉语。因为她的巨大兴趣,她最终把中文作为她的大学专业。

1993年,仍在大学学习的金凯有机会来到中国进行为期六个月的语言学习。这也是她一生中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

那时的中国,街道上满是骑自行车的人,人们穿的衣服颜色单调,几乎全是蓝色金凯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时看到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根据她的记忆,在20世纪90年代,外国人必须依靠外汇凭证在中国购买商品,他们能购买的商品种类有限。“那时,他们买不到奶酪或咖啡,他们什么也没有。但现在看,星巴克无处不在。”

在接下来的20年里,金凯多次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最近一次是从2010年到现在。

金凯和他的同事。受访者提供了照片。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关心中国发展的外国人一种新鲜感。

金凯告诉边肖,她觉得这些年来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之一是中国人越来越富裕。许多人都有自己的汽车和房子,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她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外旅游和学习,他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开放。“我见过许多年轻的中国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他们的外语很好,视野开阔。”

金凯所在的德国国际合作署(GIZ)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德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涉及能源、交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金凯也非常关注中国近年来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进展。

“我们看到中国正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政府也在努力解决气体污染问题,我非常钦佩这一点。”金凯说,德国可以提供许多成功的案例或先进的模式,供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学习。与此同时,她也看到,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和技术也在崛起和进步,有许多自己的创新。双方可以相互学习,实现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一两年里,有一个变化使金凯变得非常有趣,那就是自行车共享的出现把中国带回了“自行车社会”。

“共享自行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它很好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非常环保和方便。”金凯说,每天骑自行车和分享自行车感觉很棒。然而,与那些日子不同的是,当人们看到她作为一个外国人在路上骑自行车时,他们已经觉得这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不会像以前那样新鲜和好奇了。

苏宁的工作照片。受访者提供了照片。

“一带一路”倡议就像一阵风。我们必须利用这个机会。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法律系,索宁

29岁的索宁现在在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法律系任教。这个俄罗斯男孩不是很老,但他是一个“中国通”。

索宁的家乡是海参崴,离中国不远。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和他的父母参观了中国的几个边境城市。在他当时的印象中,两国边境城镇的生活非常艰难。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和俄罗斯一样,刚刚开始发展市场经济。这两个国家的偏远地区非常贫穷,贸易也很原始。但这些中国和俄罗斯小贩也拯救了俄罗斯远东地区,让我们吃好,穿暖。”当谈到童年的经历时,索宁仍然记忆犹新。

索宁似乎对中国文化有天生的好奇心。小时候,他读过《俄罗斯孔子全集》。2007年,中国政府在俄罗斯举办了一系列“中国年”活动,让他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中国。

一天,我奶奶从展览会上带来一个纸袋,上面写着“中国”。我过去经常看到这两个词,但那天我感到特别好奇。你说的这两张“小照片”是什么意思?它怎么发音?就这样,我学会了第一个中文单词“中国”。”索林回忆道。

那一年,俄罗斯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索宁的母校远东州立大学成立。他专攻法律,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汉语,接触中国文化。在孔子学院学习的三年中,索宁每年夏天都去中国各地学习,然后在黑龙江大学学习一年中文。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哈尔滨学中文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当时哈尔滨到处都是高楼、美丽的公园和现代化的校园,这与我童年对中国的印象完全不同。”索宁回忆道。

索宁在开会。受访者提供了照片。

2011年,苏宁申请进入清华大学攻读法律博士学位。在这里,他度过了难忘的4年。

他告诉,留学期间给他印象最深的人是他的导师苏。语文教师的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他,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了语文中“一日为人师,一日为人父”的含义。

在过去的五年里,苏宁特别关注中国社会的变化,尤其是与他的专业相关的领域。“中国这些年来引进了许多现代模式,包括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系统、互联网法庭、智能人脸识别系统等。这些东西就像科幻小说里的一样,对我来说尤其新鲜。”

令索宁高兴的是,中俄合作现在非常密切。俄罗斯正在实施“转向东方”战略,并高度重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它向中国投资者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并建立了经济特区,包括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和发展先进的地区。

与此同时,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引起了索宁的关注。“许多像我这样的年轻学者都非常关心这个倡议。我们有这样一个寓言,当强风吹起时,聪明人会建造风车,愚人会建造墙。在我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就像风一样。我们需要做的是好好利用这个机会。”

2015年毕业后,索宁回到家乡,在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任教,他的教学工作也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告诉边肖,这些年来,他有幸目睹了两国人民之间交流的变化。如今,俄罗斯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在中国学习汉语、学习和旅游。他相信这种交流在未来会进一步加深。

四会在中国生活的照片。受访者提供了照片。

无现金支付的发展水平令人惊讶。

-四会,马来西亚学生

21岁的四会是一个在马来西亚出生和长大的中国女孩。

因为她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四会一直对中国充满向往,也非常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2016年,四会在母亲的陪同下,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来到北京进行自助旅游。在这里,小女孩被中国首都的风景名胜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这次旅行让她对中国更加好奇,来中国学习成了她的愿望。

2017年,经过努力,四会申请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成为一名外国学生。但是在她真正来到中国生活和学习之后,她对这个国家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中国的社会非常开放和宽容,这里的人们非常热情。”思慧回忆说,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开学时,她一个人来学校报到,因为不熟悉路线,打车去错了学校,找不到报到的地方。当她不知所措地拖着沉重的行李时,她遇到了一个中国高中生。高年级学生和朋友帮她提行李,并把她送到《海外学生报》。

四会在上学的第一天就被这件事感动了。在她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四会也和她的中国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这使她在异国他乡不那么孤独。

在中国生活期间,这个马来西亚女孩也经历了不同的便利和快捷。

“我对中国无现金支付的发展感到有点惊讶。来到中国后,我发现人们基本上可以不用现金购物。一部手机就可以处理,但在马来西亚,几乎所有的支付都是现金支付。”索菲娅说。

此外,在北京街头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共享也让四会感到非常方便。

来到北京后,她还下载并在手机上安装了共享自行车应用程序,骑自行车成了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她看来,骑一辆共享自行车既环保又非常方便。

“我过去常常从新闻、电影和电视剧中了解中国,但当我真正来到这里时,我发现中国不仅有古老的文明,而且有发达的高科技,古代和现代并存。”四会告诉边肖。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四会将继续在中国生活和学习。她说她对未来充满期待,同时她相信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人,尤其是年轻人,会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有更多的了解。

来源:零度新闻网

标题:从外国人“喜欢科幻”看中国五年的变化

地址:http://www.0ccn.com//flbxw/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