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97字,读完约9分钟

最近,中央政府已作出安排,加快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和地方已发布了相应的措施。“新基础设施”正成为经济建设领域的焦点之一。市场掀起了“新基础设施”的热潮,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新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一端与巨大的投资和需求相关,另一端与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相关。它不仅能增强基础设施稳定增长的传统属性,还能促进创新,扩大新消费、新制造和新服务。它是化解疫情不利影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新基础设施”热潮,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摒弃“旧思维”,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务实、主动、安全、健康、有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事半功倍,稳步前进。

“新基础设施”应坚持科学思维

现在是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了

所谓新基础设施,是指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求,提供数字转换、智能升级、集成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总的来说,“新基础设施”的投资潜力是巨大的,它可以带动产业链的上下游,为新经济和新模式提供发展基础,如汽车网络、智能城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数字经济等。据有关机构估计,到2030年,5G将直接贡献6.3万亿元和2.9万亿元的总产量和经济增加值,而其间接贡献将为10.6万亿元和3.6万亿元。从需求方面看,“新基础设施”有利于稳定增长和就业,促进消费升级,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供给方面看,“新基础设施”为促进中国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为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加速“新基础设施”的必要性是毫无疑问的。

“新基础设施”应坚持科学思维

然而,人们也担心“新的基础设施”。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项目。,其典型特征是“专注于科技端”。它们通常具有技术含量高、应用需求强、集成障碍强、连接范围广、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与过去大规模建设和堆放钢筋混凝土的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基础设施”在技术属性、投资方式和运行机制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那么,“新基础设施”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合理布局,如何跨区域协调衔接,如何合理计算需求,如何有效保证实际效果,如何长期持续运行,这些重要问题都必须在“新基础设施”热潮下得到冷静思考和科学回答。

“新基础设施”应坚持科学思维

因此,为了搞好“新基础设施”,我们不能完全遵循过去的投资逻辑。我们必须坚决摒弃“老基础设施”的规模导向和债务导向思想,坚决杜绝“一窝蜂”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换投资”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我们必须坚决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和“体育增长”。我们必须冷静思考,准确实施政策,使政策真正在惠民生、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基础设施”应坚持科学思维

“新基础设施”必须摒弃三种“旧思维”

总的来说,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传统基础设施有很大不同。为了加快“新基础设施”,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摒弃三个“旧思想”。

一是放弃“重硬轻软”的思想。“重硬轻软”一直是过去信息化建设中的痼疾。“新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有形”的“硬件基础设施”,还包括“无形”的“软件基础设施”,如信息系统软件、人工智能算法、虚拟网络空之间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以及法律、标准等软环境保障。实践证明,“软基础设施”往往是决定“硬基础设施”成败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地方为智能城市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硬件设施”。然而,由于体制机制完善、科学统筹协调、数据公开共享等“软设施”建设不到位、不配套、不适宜,“硬建设先于软管理”的发展错位,导致智慧城市建设效果不佳。在这场流行病中,我们已经看到,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的“硬核”力量是公共卫生管理和疾病控制服务的水平,以及诸如网上购物、网上教育和远程医疗等“软设施”。数据、信号等“软”资源和其他“无形”资源在“有形”和“有形”的硬载体上传输,如大数据中心和5G基站。关键是实现各种“软”虚拟资源和无形要素的高效流动和有效治理。

“新基础设施”应坚持科学思维

二是摒弃“重政府轻企业”的思想。“新基础设施”带动了许多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这些产业与政府和市场力量的联合行动密不可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激活各市场主体的活力,是“新基础设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新基础设施”主要涉及高新技术含量极高的行业和项目。它需要专门的需求分析和计算、技术路线筛选、市场价值评估、投资风险评估等。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培育“新基础设施”的发展动力。政府应该做点什么,不要在“新基础设施”上做任何事情。应严格禁止政府带头,尽一切力量防止“一头扎进混乱”和重复建设。相反,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地方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使“新基础设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新基础设施”应坚持科学思维

第三,放弃“重建而少用”的思想。“新基础设施”不仅具有基础设施的基础和公共性,而且是一个创新要素多、应用广、辐射带动效应大的技术创新领域。因此,它还具有显著的工业、消费、技术和应用特性。一方面,“新基础设施”应该基于“使用”。“新基础设施”不仅要成为新时代基础设施的“基地”,还要为产业转型、消费升级、服务质量提升和经济效益提升提供核心“引擎”,通过应用成果体现建设价值。另一方面,“新基础设施”应该强调数据授权。“数据”是“新基础架构”的灵魂。数据不仅在于“大”,还在于“活”。只有“应用程序”可以激活它。此外,“新基础设施”应实现长期运营。从投资和建设的角度来看,“新基础设施”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如何以长期、可持续的方式经营好、管理好、发展好。信息技术更新快,信息设备折旧周期短。应高度重视长期运行机制的设计,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运行模式。

“新基础设施”应坚持科学思维

健康有序推进“新基础设施”的对策建议

搞好“新基础设施”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健康有序地推进“新基础设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一是做好“新基础设施”、“软”和“硬”同步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是着力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以及工业软件和高端应用软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我国软件领域的“软实力”。二是大力解决中国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核心和关键模型及算法不足的问题,提升中国数字经济的“智能动力”,抢占数字科技产业价值链高端和金字塔顶端,避免过度强调数据存储设施导致产能过剩和低端徘徊。三是突破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软基础设施”瓶颈,提高各类虚拟资源和无形要素的有效治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以数据等“软”资源为关键要素的建设模式和运行管理模式,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弥补治理短板。

“新基础设施”应坚持科学思维

第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在“新基础设施”中妥善处理。“新基础设施”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先行”,明确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主要职责和界限。政府应在“新基础设施”中更多地充当发展方向的“引导者”和发展环境的“守护者”,进行科学规划和总体布局,努力优化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促进和维护公平竞争,提高监管水平,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我们要进一步放开“新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主要投资者,努力通过支持金融、金融和工业体制改革,降低税费和社会交易成本,保护“新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市场应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自身资源,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不同主体合作,充分释放市场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新基础设施”浪潮中的引领者和生力军。

“新基础设施”应坚持科学思维

第三,做好“新基础设施”项目的需求分析和科学计算。开展“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科学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和计算,实现“新基础设施”从“战略目标”、“业务应用目标”到“系统建设目标”的科学演绎设计。特别是要立足于经济、适用、先进、高效、低成本、高效的“新基础设施”发展道路,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提供人们能够使用、负担得起、使用得好的“新基础设施”设施和服务。

“新基础设施”应坚持科学思维

第四,“新基础设施”的数据授权和长期运行应做好。要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支撑和升级功能,加快以数据为核心的综合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基础设施”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数据的顺畅流动、开放共享和无处不在的整合,扭转和推进更加合理、优化、透明、高效的社会治理结构、公共服务和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通过“新基础设施”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打造数字经济新模式、新形式、新产业。 进一步开放“新基础设施”市场准入,推进“新基础设施”管理机制、资本运营和运营模式创新,打造“新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

“新基础设施”应坚持科学思维

(作者:道恩斯·山·广智,国家信息中心)

来源:零度新闻网

标题:“新基础设施”应坚持科学思维

地址:http://www.0ccn.com//flbxw/3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