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2字,读完约4分钟

图为冯天麟(左一)与同一个学校的中国学生合影。

随着出国留学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出现在外国大学校园里。因此,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一些外国学生都很乐意进入中国圈。那么,这样做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国际学生注重选择

中国地方社交圈

大多数外国学生带着“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看”的心态出国。出国后,一些学生遇到了实际问题,说在国外很难交朋友,也不能融入当地环境。因此,他们选择主动或被动地将自己的社交圈局限于中国学生,群体持有现象已成为学生中的普遍现象。

冯天麟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生。当她不适应校园环境时,她寻求姐姐的帮助。薛洁修女也是一名在墨尔本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她把冯天麟带进了当地中国学生的圈子,使得冯天麟很快融入了这个群体。她回忆起自己刚到大学时的同学聚会,说道:“当我寻找室友时,我倾向于选择中国室友。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也习惯了和中国人一起分组学习。”

中国学生“集体保暖”热情差异导致的安全感缺失

邢航在美国罗格斯大学学习人力资源。她认为中国学生加入团体的现象非常普遍。“一般来说,人们会把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视为朋友,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家乡感,并且可以很容易地相互交流。如果室友是中国学生,或者因为他们在同一个专业学习或者来自同一个俱乐部,他们会很自然地聚在一起。总之,留学生相互了解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形成的小群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邢行说。

中国学生“集体保暖”热情差异导致的安全感缺失

语言和思想文化的差异

导致“小集团”行为

一些接受采访的外国学生告诉作者,学校里的外国教授和他们讨论过海外学生成群结队的现象。这位教授认为,中国学生一起旅游的习惯是群体持有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冯天麟观察了他的分组行为:“澳大利亚有大量的中国人和一大群中国人,这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此外,我们可以在陌生的环境中听到当地的口音,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华人社区建立起自己的人际关系。”

中国学生“集体保暖”热情差异导致的安全感缺失

邢恒的室友是中国人。她认为与室友建立亲密的友谊可以减轻生活和学习的压力。邢航说:“在很多情况下,从中国同胞那里寻求帮助更方便。中国人和中国人更容易成为知心朋友。”

一些刚到国外的外国学生或多或少会显得“习以为常”。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可能导致他们暂时找不到合适的方式与外国人交流,再加上语言交流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更倾向于与中国人交流。

邢航说:“当你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的外国环境时,人们往往会感到不安全,不知道如何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因此,国际学生将选择通过举行一个小组来寻求安慰和“热身”。此外,仍然有一些人害怕被嘲笑他们糟糕的英语表达和英语发音,所以他们太害羞,不敢表达自己,不敢融入外国人的群体。”

走出“舒适区”

为了融入当地文化

在作者采访的一些外国学生中,一些人说虽然他们在国外,但他们通常与外国人接触不多。我认识的大多数外国人都是学校的同学,交流仅限于一个班。生活中没有太多的重叠。所以当我毕业的时候,我突然回头,发现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没有交到很多外国朋友。

宋默涵曾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她认为外国学生融入当地文化的程度因人而异。“那些把自己的朋友圈局限在中国学生圈子里的人往往会失去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机会,也失去认识外国人的机会。即使他们在国外,他们也对外国人有误解,认为他们不容易接近对方。事实上,只要我们敞开心扉,采取开放的态度,适当地改变我们交朋友的方式,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勇敢地表达自己,我们就能交到朋友。”宋默涵说,“我坐公交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我不认识的外国人。我们热情友好地互相问候,有时我们会聊几句。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日常交流。”

中国学生“集体保暖”热情差异导致的安全感缺失

冯天麟说:“有时候和外国人交流是我们自己的阻力。如果你尝试积极沟通,你会很快融入他们的团队。”冯天麟认为,在与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交流中可以找到一种平衡。有时候,留学生可以采取组织团体的行为,比如在中国的节日聚会,解决生活中的紧急问题。然而,毕竟出国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和获得文凭,也是为了了解当地文化。如果你离自己太近,出国的意义就会打折扣。(林志云)

中国学生“集体保暖”热情差异导致的安全感缺失

《明星海外版》(第9版,2017年6月22日)

来源:零度新闻网

标题:中国学生“集体保暖”热情差异导致的安全感缺失

地址:http://www.0ccn.com//flbxw/1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