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5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5日电:走出贫困山区,在“广阔的世界”安顿下来——新疆帕米尔高原边境扶贫搬迁点信息

新华社记者李志豪,阿曼

走出昆仑山的伊扎蒂沙·马巴蒂(Izzatisha Mabati)不再赶牛羊,不再忍受烈日,在离家不远的扶贫车间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当他见到记者时,他正在低头编织中国结,40多个新邻居正在一起工作。这个扶贫工作室建在中国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这些手工编织的中国结通过深圳援建的新疆企业销售,从帕米尔高原销往全国各地。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塔吉克族为主要人口的县,地处西部高原边缘,毗邻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县中心广场的扶贫倒计时牌提醒人们,边境上正在进行一场与贫困的艰苦斗争。

伊萨蒂霞·马巴蒂的家乡在马杨二镇。她世代生活在昆仑山的深处,靠在群山环绕的谷底吃草为生。住在山里意味着与世隔绝。仅从县城进入马镇政府辖区,就需要在海拔4500米的大坂上空攀爬。

“没有电,水不好,冬天河水结冰,所以你只能切冰取水。”由于当地海拔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周围草原稀少,交通通讯极为不便,看病上学困难,伊扎蒂霞一家生活十分困难。

像他这样被困在“贫困山区”的当地农牧民不在少数。杨二乡、大同乡、瓦卡乡等五个乡地处偏远山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一千多个农牧民很难摆脱贫困。

当脱贫之战“在帕米尔高原”时,扶贫搬迁给这一代贫困的农牧民带来了希望。2017年,塔蒂库里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正式实施。358套80平方米的抗震新房,每套配有100平方米的标准牛羊暖圈,这个总面积985平方公里的安置点从离县城25公里的戈壁上拔地而起。

在过去的两年里,五个乡镇的1400多名贫困农牧民陆续搬进了塔蒂库里的新房子。

来自大同镇的米热·麦蒂汉·派兹麦蒂是第一个入住的。搬迁当天,他收到了冰柜、洗衣机、热水器等。由当地政府和深圳援疆企业捐赠。他指着这些品牌的家用电器对记者说:“我真的很想在山里用电器,但是没有电,我根本用不上。”

扶持性产业是使“流动”贫困人口“稳定”和“脱贫”的必要条件。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深圳企业落户安置点,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新安置的农牧民到伊扎蒂霞·马巴蒂工作的扶贫车间工作。

安置点党委书记龙欣欣参与并见证了戈壁新城的崛起。"水、电、道路和通讯都已进入家庭,包括新家具."他说,已有100人在扶贫车间就业,计划将招生人数扩大到200人,以基本保证每个贫困拆迁户至少有一个劳动力能够稳定就业。

目前,村委会、文化室、幼儿园、诊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这片曾经贫瘠的戈壁沙漠新增耕地3850亩,人均耕地2.7亩。通过平整土地、铺设高效节水滴灌设施以及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耕作,牧民已经步入现代农业。

龙欣欣说,游牧的记忆不会消失。离搬迁点不远的4万亩连片土地正在迅速被改造成一个大规模的人工草地,并配备了喷灌设备。"牛羊需要它们,牧民更需要它们."

[我想纠正错误]主编:范玉萌

来源:零度新闻网

标题:走出贫困山 定居“天地宽”——新疆帕米尔高原边境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地址:http://www.0ccn.com//flbxw/4257.html